首页

优美之家国产踩踏论坛

时间:2025-05-26 06:51:33 作者:文博会变身超级卖场 离境退税专区+直播矩阵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 浏览量:80023

  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

  科技赋能+综合治理 旱碱地里种好中国粮

  人民网沧州8月21日电 (记者杨文娟)日前,走进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旱碱麦种植区,只见旱碱麦收割后的又一茬农作物——玉米,长势格外喜人。

  这还是当年“种粮难”的旱碱地吗?“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网络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访团一行人来到这里,开始了探究“当地旱碱地如何改良和旱碱麦如何增收”之旅。

  黄骅旱碱麦种植历史悠久。据《黄骅县志》记载,旱碱麦种植在黄骅已有2600余年的历史。“原始品种以‘小红芒’等为主,亩产仅有50公斤,产量很低。”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发展科科长杨树昌介绍说,后来种上了冀麦32,产量达到150公斤,“但是黄骅临海,雨水大时,冀麦32品种株高超过1米,大风吹过,麦子就会倒伏,严重影响收成。”

  对此,黄骅人没有坐以待毙。数年时间里,围绕旱碱麦种植中的“种、肥、播、管”等重点环节,农技人员依靠科技创新,通过开挖排沥沟排盐、深松深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善了土壤,改良了种植技术。

  据了解,历经多次选种和改良,目前黄骅市主要培育推广了捷麦19、沧麦6002、沧麦6005等高产量、耐盐碱、抗旱抗寒性强的小麦品种,亩产基本稳定在250—300公斤。现在,黄骅市常年旱碱麦种植面积约61.8万亩,总产约13.26万吨。

  “旱碱麦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每年9月下旬至10月播种,第二年6月收割,生长周期将近9个月。”杨树昌说,近几年来,黄骅市深入挖掘旱碱麦独特品质,通过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结合当地特色,不断研发产品种类、拓展产业链条。

  不仅是在黄骅,为充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沧州市坚持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对旱碱麦种植土地改造、新品种应用选择、播种管理、生物有机肥施用等全过程生产技术标准深入研究,实行了统一标准、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模式,确保了旱碱麦品质。

  目前,沧州已培育规模化种植经营主体40余家,全市旱碱麦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2万亩,2022年总产量达22.37万吨。

  “现在,以旱碱麦为原料的高筋小麦粉、面花等产品已经走进大型商超、酒店,旱碱麦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麦粒’。”杨树昌表示。旱碱地,这个曾经的“低产量”“秃地片儿”,如今已蝶变为高产量、耐盐碱、抗旱抗寒性强的“渤海粮仓”。(人民网) 【编辑:李岩】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芭堤雅昆明路演 暑期中国赴泰游有望再“升温”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讲话中提及“刘老庄连”。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他强调:“‘狼牙山五壮士’、‘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无数英雄群体和革命先烈,用生命诠释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广州黄埔汽车“智造出海”构建产业新格局

如果说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这种官方机构是美国对他国大搞政治胁迫的“白手套”,那么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这种“非政府组织”就是美国策动他国颜色革命的“白手套”。

陕西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 部分地区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较高

2023年宁夏(银川)全国科普日活动主场集中展示科普灯塔、科技硕果、科普担当、科普探究、科普逐梦5个板块,以科普图片、实物、模型、多媒体、数字化、实验、科普秀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集中展示宁夏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普服务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卫生健康、安全生产、助力“双减”等方面的成效,展示内容充分体现了互动性、体验性、参与性。

九部门:引导精细化工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今年72岁的王兴明和老伴儿住在四川南充仪陇县新政镇的六一社区,儿子在外地工作。和当地很多家庭一样,这些年,一直都是两个老人自己生活。

一个月内,超20名“内鬼”被查!

不仅如此,屏南镇以强村公司为核心纽带,协调各经营主体开展产品共销,民宿成为农特产品的展销平台,形成“强村公司(村集体)+市场主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整出盈利新优势。今年以来,已带动农特产品销售20余万元、村民增收250余万元。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